城乡产业融合实验室
 
站内搜索:
 
 
 首页 | 实验室概况 | 乡村振兴咨政要报 | 研究成果 | 社会服务 | 学术交流 | 开放基金 | 研究团队 | 联系方式 
最新公告
· 城乡产业融合实验室网站正式运营,请大家指导!    2020/10/14
 

专家视角

当前位置: 首页>>专家视角>>正文
 
曲福玲:盘活农村资源资产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几点建议
2025-09-23 10:13 曲福玲 

为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“善做善成”要求,贯彻市委市政府乡村振兴和强化文旅深度融合的部署,在市农业农村委员会指导支持下,市农学会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组建课题组,开展了农文旅融合视角下天津农村资源资产盘活调研,总结了典型农文旅融合发展有特色的村集体,发现存在盘活主体参与度不高、盘活对象利用单一、盘活环境受限等问题。针对此,建议采取多元主体协同催生发展新动力,存量利用要创新新增供给要灵活,激活环境潜能强化政策支持,以加快天津农村资源资产盘活,进而推动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。

一、盘活农村资源资产促进农文旅融合现状

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,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、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手段和途径。据统计,2024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到了3802万人次,综合收入高达80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23.5%和9.6%。在农文旅深度融合的背景下,农村资源资产的盘活呈现出多元化、高质量的发展趋势。调研发现,农文旅融合中天津农村盘活资源资产呈现多种典型模式,有韩家墅村的党建引领下的“全产业链发展”模式,迎新村的村企合一的“近郊游憩”模式,胡张庄村的“村集体+国企”的“田园综合体”模式,白滩寺村的“村集体+社会组织”的“租赁合作+非遗开发”模式,西大佛塔村的多主体参与“村集体+央企+民企+带头人”的ROD模式,团山子村的政府推动下“集体与社会资本合作”的“农民住宅小区”模式,第六埠村的村集体主导“无中生有”型,树蛙俱乐部的企业主导政府支持的“乡村振兴+政府专项债”模式。同时调研发现,很多村集体资源资产盘活方面仍然是空白。农业部数据统计,2021年天津无经营收益的村集体有2079个,占全市的57%,反映出村集体资产管理水平普遍能力不足,资源资产盘活利用不充分。

二、天津农村资源资产盘活中存在的问题

一是,盘活主体问题。村级或镇级的集体经济原始体量小,依然处于弱势,吸引资本的能级不够。村集体集体运营管理能力有限,各自为政,同质竞争十分普遍。村干部动力不足缺乏创新,经营人才队伍建设滞后。文旅社会资本投资积极性不高,同时信息不对称导致投资机遇稀缺。

二是,盘活对象问题。存量资源资产低效利用与闲置并存,目前利用方式往往较为单一,主要依赖资源开发型经济模式,例如资产租赁、托管经营等,导致经济结构缺乏弹性和创新力。同时由于农村资源布局分散碎片化,导致大量资源长期处于闲置状态,未能得到有效利用。另外,新增土地供给机制缺乏灵活性,难以满足乡村产业升级和新兴业态发展的需求。

三是,盘活环境问题。一方面,村级规划普遍显现出针对性和创新性不足的问题,未能精准捕捉农文旅产业的独特性和实际需求,如支撑农文旅发展的相关配套用地如公共厕所和停车场匮乏,道路交通较窄等考量不够。另一方面,部分政策不到位。如乡村民宿运营中消防、卫生方面的审批比较烦琐,用地支持还不够,不少民宿处于无证经营的状态。

三、加快天津农村资源资产盘活的建议

第一,多元主体协同,催生发展新动力。一是建立区、镇两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平台。统筹全区农村集体资金、土地、项目等资源要素,归集各类存量资金,实施实体化运作,由镇(村)集体经济组织联合组建公司、设立基金进行运作,或委托综合实力强的国企进行运营管理,实现村级集体经济跨地域片区化联动发展和抱团发展,共同运营产业,共享发展红利。同时,建立信息平台搭建社会资本、村集体、政府之间的沟通桥梁,定期发布农村资源资产信息,优化政企沟通机制。二是村集体组建农村资产运营公司。聘请职业经理人、乡村运营师等专业经营人才,推广“政府+农村资产运营公司+集体经济总部+职业经理人+农民”的“五位一体”的多方主体联动模式,提升三资盘活水平。健全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人员薪酬体系,将经营管理人员薪酬与农村集体经济运营发展情况相挂钩,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与创造力。

第二,存量利用要创新,新增供给要灵活。一是建立统一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收储机制。可将零星宅基地整理纳入农民住房财产权转让试点,允许由区政府采取农村零星宅基地整理形成指标的办法,有序推进有条件农民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试点工作,由区土地主管部门,负责农村零星宅基地整理形成的指标收储业务,再将收储的指标进行集中打捆、流转使用。二是健全运营模式挖掘多元价值。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头部文旅合作,探索“整村运营”模式,选择恰当的盘活利用模式,可自主经营、委托出租、合作开发、集体收储运营、入股经营、有偿退出等,促进单一产业开发向复合型多业融合开发转型,发展符合乡村特点的文生态康养、休闲文旅、创意工作室等新产业新业态。积极推动多元化供地,完善“点状供地”、“立体住宅”、“土地银行”等模式,通过规划调整、土地整治等方式,盘活闲置或低效利用土地。

第三,激活环境潜能,强化政策支持。一是规划要先行,配套用地要有保障。落实国土空间规划核心管控指标,增强村庄规划引领效能,保障村民住宅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合理用地需求。积极协调完善配套设施建设用地制度供给,实现规划有空间、调整有可能。建立规划留白和建设用地规模预留机制,以保障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等农业农村发展用地,实施计划指标单列。二是设立农文旅产业发展综合服务平台。提供农文旅发展中的咨询、指导、协调、交流等全方位服务,帮助企业解决在手续办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。简化乡村民宿运营发展审批手续,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发展乡村产业的,符合规定的宅基地上房屋可以登记作为市场主体的经营场所。建立多方参与、利益共享的机制,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文旅产业,形成政府引导、市场主导、社会参与的良性发展格局。

作者:曲福玲,天津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,天津市农业经济学会理事

关闭窗口

 

版权所有:天津农学院 城乡产业融合实验室

地址:天津市西青区津静路22号  邮箱:cxcyrh@tjau.edu.cn